“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11月2日下午
教學樓內傳來了潮水般的鼓掌聲
經久不息
東莞師生以熱情的笑臉與熱烈的掌聲
歡迎李德仁、徐建國等院士專家的到來
11月2日,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大手拉小手·抗疫院士說”活動在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舉行,活動組織張伯禮、李德仁、徐建國等抗疫院士專家,面向大灣區大中小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培養青少年科學求真求實的創新精神、愛國報國的責任擔當。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年輕的孩子們向很多人學習:向解放軍學習,向科學家學習,向醫生學習,向平凡工作的無名英雄學習……我認為這是一個統一的。” 李德仁院士說,“我們科學家也只是勞動者之一,我們在做我們的工作,但是我們也要向醫生去學習,也要向普通的、平凡的勞動者學習,這個學習是互相的,我們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院士開講齊分享
專業知識獲滿框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院士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陳志杰,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超華,廣東省科協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馮日光,中共東莞市委副書記白濤出席了此次活動,并發表致辭。
作為東道主代表,白濤在致辭中對各位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與感謝,并代表東莞對包括各位院士、專家在內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者們的無私奉獻表示感恩與敬仰,希望東莞師生能夠勇于擔當作為,以抗疫院士們為榜樣,不負韶華,只爭朝夕,志存高遠,砥礪前行,大力地鍛造擔當、艱苦奮斗的過硬品格和尊重知識、崇尚科學的優秀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奉獻國家和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內科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張伯禮更是通過視頻的方式與師生們見面,與同學們分享抗疫故事及中醫藥文化,并為孩子們送上期待與祝福。
“當我們關在家里的時候,我們能做什么呢?” 在主題分享環節,作為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專家,81歲高齡的李德仁院士開講“空間信息技術用于疫情管理”,從遙感助力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監測出發,與孩子們分享空間信息技術在疫情期間的應用,并囑咐孩子們要學好本事,將來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而醫學微生物學家徐建國院士則與同學們分享了微生物方面的知識,為師生們打開“微生物世界的大門”。緊貼生活,徐建國院士從科學的角度,勸導師生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喝開水、吃熟食、勤洗手、戴口罩、不吃野生動物”,時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講述最美抗疫故事
專家學者現場交流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第一天到達武漢天河機場的晚上,剛下飛機就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援鄂醫療隊,后來才知道當天有41架包機,6000余名醫務人員到達武漢,我很震撼,我覺得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十分驕傲和自豪。”在分享自己的抗疫一線故事時,東莞市抗疫優秀代表、茶山醫院副院長、東莞護理學會理事長師清蓮幾度哽咽。
在主題分享環節過后,李德仁院士、徐建國院士以及人稱“師姐”的師清蓮齊坐一堂,在一問一答中,與同學們傾心分享,共談“抗疫”,同時也傳達了對孩子們殷切祝福與期望。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期,徐建國院士臨危受命,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領團隊快速進行病原學鑒定,在病原體的檢測過程當中彰顯出中國速度。訪談會上,徐建國院士從社會的層面、個人的層面出發,與在座的所有人共同反思、探討該如何更好地做到未雨綢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
李德仁院士雖然不是醫生,但他的工作同樣能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幫助。訪談時,他向師生再次普及對我國復工復產情況作出卓越貢獻的夜光遙感技術,同時也詳細解答了學生代表提出的“遙感技術在建設現代化智能城市中的應用”以及“東莞在智能城市建設中的特點”等問題,希望同學們今后能夠刻苦鉆研,在東莞市的智慧化過程當中能夠貢獻自己的智慧。
“現今所有的高科技都強調要做到交叉融合繼承,每個專業有每個專業的本事,將這些本事融合在一起交叉繼承,就能夠更好地解決國家的需要、國防的需要、大眾百姓的需要,中國就有力量,中國才能真正地走到世界的前列去。”
李德仁院士表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據點,松山湖科學城集聚了華為這樣的龍頭企業,未來將會有更多高科技產業與技術誕生于此。
來源:幸福松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