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企業押註細胞基因治療新賽道,這一技術全球領先

发布时间:2022-09-08 10:37:0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9月6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出品的《高成長企業論》欄目聚焦松山湖企業廣東先康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先康達生物」),該企業的核心產業為細胞治療,目前已成為國內實體瘤CAR-T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image.png

  我國是全球癌癥新發病例數第一的國家,但在癌癥治療上,仍以傳統的手術、放化療等為主要手段,治愈率和減輕副作用程度並不理想。近年來,以CAR-T、TCR-T等為代表的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走進大眾視野,其副作用更小、治療效果更優,在各類腫瘤治療上也取得了諸多突破性成就。

  2017年,美國諾華公司研發的藥物Kymriah獲批上市,全球首款CAR-T產品問世。那段時間,手拿數十項發明專利的謝海濤,還在大灣區多家企業尋找機會,彼時的他並沒有想過創業。畢竟作為一名科研人員,這是一件沒多大把握的事。

  但看到很多企業並未把握住細胞基因治療的「風口」,最終謝海濤決定自己創業。2019年初,他召集幾位同學好友來到松山湖,創立了先康達生物,將研發重點放在幹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上。從一間狹小實驗室出發,正式向細胞治療領域進軍。

  一年後,先康達生物就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成為細胞治療領域的黑馬。而今,其已經成為國內實體瘤CAR-T領域的有力競爭者,全國擁有近萬平實驗室、100多件專利,並受到諸多資本青睞。成立3年後,站在競逐CGT的賽道上,先康達生物正在探尋更多的可能。

  技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

  在先康達生物研發中心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在對裝在-196℃液氮容器裏的細胞產品進行處理。這批有上百種細胞生長因子產品,將在研發後運往相關的醫療機構,作為細胞治療的「種子」進行下一階段的研發。

  這樣的實驗室在先康達生物有幾十個,總占地面積近1萬平米,包括了基因編輯、質量檢測平臺、抗體發現、動物實驗、轉化應用等。面對著它們,謝海濤感慨萬千,認為「當初的堅持都是對的」。

  2015年被視為國內精準醫療的元年。隨著精準醫療的出現,其對腫瘤提供了全新的治療理念。

  image.png

  一時間,國內企業紛紛押註細胞與基因治療,由於血液瘤CAR-T確切的療效以及國際上有成功的先例,大部分國內企業都紛紛選擇在血液瘤領域搶占一席之地,導致血液瘤CAR-T賽道擁擠。而對占所有腫瘤患者90%的實體瘤,入局企業卻寥寥無幾。

  盡管技術難度遠高於血液瘤,但實體瘤才是CAR-T真正的用武之地。且實體瘤CAR-T技術興起不久,國內外幾乎處於同等發展水平,有更大的競爭空間,先康達生物就選擇了這條具有更大挑戰性的賽道。

  時間來到2019年,彼時擺在謝海濤面前的市場環境並不樂觀,而企業內部同樣面臨一些問題。企業初創時,團隊規模小,也缺乏客戶資源、創業經驗以及融資渠道,於是,先康達生物成立的前幾個月,謝海濤一邊與團隊成員學習技術做研發,一邊做市場。

  很快,他們就迎來科技型創業公司的第一個問題:與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的合作並不順利。「之前協商以股份為交換,他們提供技術支持,但後來的效果,沒有我們想象中好。」這之後,謝海濤開始意識到,初創企業,「沒有人雪中送炭,必須自力更生,團隊便開始加班加點做技術。」

  在決定自己攻克細胞與基因治療技術後,先康達生物也走了很多彎路。「我們認為一個技術很簡單,就去模仿。但開始看似簡單的實驗,我們先後嘗試了7次才成功,總共37萬的投入,浪費17萬。」謝海濤回憶稱,創業幾個月後,團隊內部出現了搖擺,「我們還要不要自己做技術?很多人認為,當下先康達生物沒有實力做自主研發。」

  但謝海濤堅信先康達生物能夠成功,說服了所有人再拼一次。為讓企業走出只投入不營收的怪圈,幾個月後,他開始帶領團隊補強市場造血能力,通過技術輸出、合理出售細胞培養基等方式,讓企業先活下來。

  依靠技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在創業不滿一年之際,先康達生物就完成近460萬營收,並在東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上拿到亞軍,成為東莞生物醫藥領域的新星。

  攻克實體瘤CAR-T技術難題

  在先康達生物的辦公室裏,謝海濤淡然講述著自己的創業經歷,他提到最多的詞是「企業自我成長能力」。在他看來,生物醫藥是一個極易受到誘惑的領域,如果企業家沒有堅定的信念,也無更優的管理理念、成長路徑,時刻會陷入危險。

  「科技型企業一定要先打好市場基礎,同時不能放棄自主研發,太過於強調技術而沒有造血能力的初創企業很難存活下來。」謝海濤認為。既堅定不移做自主研發,又重視市場布局和企業營收,通過前期幹細胞領域的技術輸出和試劑耗材出售,先康達生物生存了下來。

  成立僅一年多,先康達生物就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這之後,先康達生物在大灣區內聲名鵲起。

  2020年,先康達生物迎來發展機遇期。這一年,公司以滿分成績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並啟動CAR-T項目研發,針對行業內難度最高的實體瘤CAR-T技術展開攻關。

  image.png

  2021年是中國的CAR-T元年,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針對血液瘤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先後獲批上市。但迄今為止,實體瘤CAR-T產品發展並不順利,還沒有任何一款實體瘤CAR-T產品獲批上市。近期,除上市公司科濟藥業CT041進入確證性II期臨床試驗外,國內鮮有企業在實體瘤CAR-T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國外大部分企業仍處在I期階段。

  與血液腫瘤相比,實體瘤有著其一系列獨特的挑戰,包括缺乏穩定表達的腫瘤特異性抗原靶點,以及高度免疫抑製和具有代謝挑戰的腫瘤微環境,這些都限製了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這並不妨礙謝海濤和團隊下決心攻克它。先康達生物將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發人員交叉搭配,嘗試以融合學科視角來解決實體瘤CAR-T難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思路行得通。

  目前,先康達生物針對消化道腫瘤的Claudin18.2技術已完成十幾例患者給藥,多條實體瘤管線進入IIT研發階段。針對其他癌癥的GUCY2C、GPC3等靶點的實體瘤CAR-T研究也正在開展。

  2021年10月,先康達生物「靶向實體瘤的CAR-T藥物開發」項目進入全國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並榮獲成長組優勝獎,同年12月,參加第十屆金博獎全球總決賽獲得優勝獎。這表明,先康達生物在這一技術上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作為一家僅成立3年的企業,先康達生物無疑潛力巨大。走到今天,企業已擁有10條研發管線,其中2條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今年8月,先康達生物細胞質量檢測公共服務平臺通過CNAS認可,標誌著其出具的檢驗報告將得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檢測結果互認。

  加快全國布局

  近年來,隨著基因治療藥物臨床試驗數量的增長,CGT成為生物醫藥技術資本競相投資的領域,一批行業龍頭也正將CGT技術和市場逐步推向成熟。

  今年6月,先康達生物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在這之前,其高速成長能力一直被資本市場看好。營收方面,2021年,企業營收數值接近4000萬元。謝海濤表示,今年以來,盡管受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企業全年實現7000萬的營收目標把握很大。

  聯景投資掌門人袁德宗評價稱,「先康達集團作為生物技術領域的新銳先鋒,發展戰略清晰、組織運營高效,同時擁有多項獨創性平臺技術,我們相信在創始團隊及科學家團隊的努力下,其能夠發展成為細胞治療領域的領軍者。」

  獲得融資後,先康達生物將面臨更大挑戰。謝海濤直言,隨著傳奇生物CAR-T療法產品成功「出海」,行業內對於這一賽道再次熱情高漲,但研發過程復雜、藥企同質化競爭、製備工藝不強、國家政策限製等問題,仍橫亙在CAR-T產業化發展面前。

  目前來看,在CGT這條黃金賽道上,國內外企業競相布局,但產業化實際上才剛剛起步,擺在先康達生物面前的路還很漫長。

  在謝海濤看來,生物醫藥企業要實現產業化,市場布局和人才培養是第一步。「我們在細胞產業鏈上、中、下遊已建立起全產業鏈閉環,中遊技術環節是我們的強項。依托產業生態系統,我們製定了『1+4+30』商業格局。」

  image.png

  先康達集團董事長謝海濤

  謝海濤進一步解釋,商業模式上,總部負責整體戰略和研發指導,4個骨幹公司負責CAR-T開發、幹細胞藥物研發等,30家子公司或運營中心在全國中心城市設點,建立起4小時服務網絡。

  「目前大灣區生物醫藥行業,廣州和深圳是走在前列的,東莞還需要在人才引進和產業政策上加大力度。」謝海濤坦言,CGT這條賽道對專業人才需求很大,目前自己有一半時間都花在人才培養上。「只要人才和硬件有保證,東莞企業實現突圍的概率很大。」

  相關數據顯示,作為下一個10年的黃金賽道,CAR-T技術市場預計將以每年20.2%的速度增長,到2027年將達到203億美元的市場份額,而這其中實體瘤CAR-T細胞療法的收入會遠超血液腫瘤。

  巨大的藍海市場給先康達生物帶來利好,但在謝海濤看來,要在實體瘤CAR-T技術領域達到國際領先,他和他的團隊還需要將近20年時間去追趕,「短期內,我們還是希望到2025年企業能更上一層樓,在全國市場站穩腳跟,再一步步探索。」


來源:創新松山湖(微信公眾號)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條:松山湖兩宗項目用地有新進展,加速沖刺戰略性新興產業賽道  下一條:首批鬆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產業園今日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