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谷雨時節,煙雨蒙蒙的松山湖畔,迎來了壹批科學大咖。包括9位院士、50多位專家學者在內的“最強大腦”天團,在東莞參加以“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為主題的松山湖科學會議,探討前沿科技、縱論產業未來,吸引了全國的關註。
如此高規格的基礎研究盛會,在東莞已經不是第壹次舉辦。今年2月,“遇見數學 預見未來”松山湖數學論壇舉行,是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舉辦的首個高規格的數學學術峰會。此前,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連續4年在東莞舉辦,累計邀請了近220位院士來到東莞,推動了壹批高端創新資源集聚落地。
在院士大咖齊聚松山湖背後,記者關註到,以“制造名城”身份享譽全國的東莞,近年來持續補齊源頭創新短板,激發基礎研究活力,取得了豐碩成果。東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名片,正越來越廣泛地在科學界、產業界持續“出圈”,這也為東莞蝶變為源頭創新熱土,搶占高質量發展制高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腦科學與類腦技術”松山湖科學會議現場。
源頭創新:入選國基項目數五年翻兩番
東莞歷時多年種下的源頭創新“種子”,如今迎來了開花結果的好時節。
4月1日上午,全省首座硼中子俘獲治療中心大樓在東莞市人民醫院落成使用。這標誌著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實現成果轉化方面邁上新臺階,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醫學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助力“健康廣東”和“健康中國”建設。
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癌癥治療手段之壹,是壹種細胞尺度內強靶向性與高傳能線密度的二元放射療法。大樓建成後,中子這雙探索微觀世界的“火眼金睛”將逐步轉化為攻克人類癌癥的“利劍”,給腫瘤患者帶來福音。據悉,即將建成的BNCT治療裝置與BNCT實驗裝置在原理、結構、工作參數等方面壹致。目前,臨床用BNCT機器的生產、應用,以及硼藥仿制藥的研發工作已取得相應的進展。
硼中子俘獲治療中心大樓落成。
接下來,東莞將積極推進BNCT項目的研究及應用,借助校地共建帶來的優質平臺和資源,積極引進及培養具有硼藥仿制藥研制能力、BNCT臨床前研究能力、臨床研究能力的人才及團隊,為下壹步建設BNCT研究院打好基礎。
這只是東莞源頭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冰山壹角。
2022年東莞共有108個項目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簡稱“國基項目”),同比增長47.9%,相比2017年項目數和經費數都取得了五年翻兩番的顯著成效。壹位從事項目申報的科研人員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我國最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資助渠道,近幾年項目資助率不足20%,競爭極為激烈。”而東莞獲立項數再創新高,標誌著東莞的源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東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緊扣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集聚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構建全鏈條、全要素的源頭創新體系,在基礎研究領域破冰前行。
“腦科學與類腦技術”松山湖科學會議現場。
擁抱大院大所,激活源頭創新。
東莞已經形成包括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先進阿秒激光、172家重點實驗室、2家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內的基礎研究平臺,持續輸出源頭創新成果。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中,東莞無名校。其實,東莞已有工程科學、材料科學等7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
引進“最強大腦”,厚植人才家底。
東莞以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為契機,大力打造各類科研人才平臺,如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高校、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平臺等。目前,東莞共有各類人才平臺1531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1062個,集聚基礎研究人才近萬人。
值得關註的是,東莞通過與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成建制地引進戰略科學家團隊,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強化創新鏈,為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兼具廣度和深度的人才支撐。今年2月,在東莞市科技局的大力推動下,電子科技大學的20多位教授學者“組團”來東莞創業,成立東莞市集成電路創新中心。這是東莞引進的首支戰略科學家團隊,“組團落地”模式也打開了東莞人才引進工作的全新局面。
電子科技大學的20多位教授學者來莞創業。
投入真金白銀,營造良好生態。
基礎研究需要人才,更需要充分的資金投入。東莞舍得花錢,也善於花錢:設立粵莞聯合基金,5年投入2.6億元支持基礎研究,目前共立項支持600多個項目,資助經費1.6億元;向外借力,2022年東莞獲國家、省基礎研究項目資助金額突破1億元。東莞還給予科研單位充分的資金使用自由,用科學家的話說是“允許用打醬油的錢買醋”。
記者也關註到,目前東莞基礎研究投入的總金額、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與深圳、廣州相比仍存在差距。東莞的全社會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應用型的技術創新領域,在基礎研究上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培育產業新柱,推動成果轉化。
除了投資5億元的硼中子俘獲治療中心,東莞還有壹批基礎研究項目正在開花結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創新樣板工廠,成立產業化公司39家,融資額、年銷售額雙雙突破2億元。東莞打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轉化應用—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讓成果轉化的腸梗阻轉變成新興產業的“施工圖”。
“腦科學與類腦技術”松山湖科學會議現場。
人工智能:鍛造千億產業的創新內核
結合今年松山湖科學會議的主題“腦科學與類腦技術”,東莞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產業發展成效同樣可圈可點。
近日,在廣東科視光學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視光學”),科研人員正在調試第二代防焊DI數字光刻機,並積極進行業內推廣。
科視光學創始人王華博士介紹,目前,在印制電路板領域,傳統的綠油防焊菲林曝光機,依然是國內大多數PCB企業的主力生產設備,但因為制程能力缺陷,該種機型難以生產高精度的產品。科視光學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攻克了光刻光源在能量、精度、多波長匹配、光源壽命、成本及效率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於2022年初推出第二代防焊DI數字光刻機機型。去年5月,科視光學完成近4億元C輪融資。
東莞機器視覺產業聚集了上百家企業。
投資方、雲岫資本合夥人兼AI/智能制造組負責人符誌龍介紹:“科視光學是國內領先的高端機器視覺光源及光刻機廠商,新推出的防焊DI光刻設備,有效解決了此前業內普遍存在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等痛點問題,有望推動國內行業的轉型升級。”
在科視光學所屬的機器視覺領域,東莞已經聚集了百家企業,形成百億產業,構建了完整的機器視覺產業鏈條。去年12月,在東莞市科技局、濱海灣新區管委會的推動下,東莞市新壹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打造“機器視覺+高端裝備”產業聚集區,用AI+賦能高端制造,推動東莞產業智能化升級。
東莞市新壹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
人工智能已經成長為東莞重要的千億產業。根據東莞市科技局的統計,2022年,東莞人工智能產業規上企業營收約996億元。其中,應用軟件開發領域規上企業營收增長了6.8倍,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領域規上企業營收增長了2.2倍,產業成長速度極為迅猛。
壹大批高成長性的企業,構建起了東莞人工智能產業的完整鏈條。例如,在機器視覺領域,集聚了奧普特、科視光學、神州視覺等細分領域龍頭;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有盤古、瑞恩等壹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有先知大數據、唯壹網絡等企業;在芯片設計環節,松山湖已入駐IC設計企業50余家;在基礎器件制造環節,華貝、以諾通訊、長盈精密、勁勝精密等在全國保持領先優勢;在產品研發環節,OPPO、vivo、佳禾智能等企業在3D視覺、生物識別等領域科技創新成果不斷。
“腦科學與類腦技術”松山湖科學會議上,院士作報告。
由表及裏,可以深入分析千億產業背後的創新內核。
這同樣是壹項系統性的工程。在政策上,東莞於2018和2019年分別出臺了《東莞市支持新壹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東莞市新壹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9—2030年)》等政策;在科研上,開展重點領域研發項目,讓龍頭企業及上下遊配套企業抱團合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在平臺上,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工研院、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新壹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工研院的無人艇成果獲2021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壹等獎;在人才上,培養創新人才團隊,在人工智能領域開展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通過學科大類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培育更多復合型工程師;在氛圍上,開展科技交流合作活動,舉辦中國(濱海灣)首屆工業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和騰訊雲工業AI合作夥伴交流會,探討AI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技術研發成果和應用前景。
可以預見,擁抱了人工智能的東莞制造,將走得更快、更遠。
生物醫藥:復合增長率46.3%的“明日之星”
另壹個和“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相關的生物醫藥產業,是東莞規劃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壹,正在成為東莞高速發展的“明日之星”。
據統計,2017年至2021年,東莞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復合增長率高達46.3%,是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之壹。
截至2022年底,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註冊生物醫藥企業達400多家,總產值達到240億元。
廣東博邁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現場。
近日,在廣東博邁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邁醫療”)的無塵無菌車間內,壹根根細長的金屬絲被“全副武裝”的科研人員拿起放在顯微鏡下,下壹秒這些金屬絲將被固定成小小的球囊……
作為壹家專業從事血管介入類高端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博邁醫療是目前中國冠脈球囊導管行業中年出口量最大的品牌。博邁醫療擁有30多個產品系列,產品行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家醫院。博邁醫療董事長李斌說:“近幾年企業年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達到12%。即使放在全球來對比,我們的技術也具有領先性。”
身懷“絕技”,心中不慌。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間,博邁醫療的營收也保持著40%的增長,發展態勢穩健,企業信心十足。
除了博邁醫療,東莞生物醫藥產業集聚了東陽光、眾生藥業、菲鵬生物、華南藥業、永勝醫療等壹批龍頭企業。
東陽光藥業的實驗室。
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源動力,依然是科技創新。
東莞建立起從國家級到省市級涵蓋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生物工程以及新業態的科研平臺及實驗室。生物醫藥成為東莞產出創新成果的沃土,2021年該領域擁有發明專利1586件。生物醫藥還是培育重大項目的溫床,目前該領域重大建設項目共有20項,預計投資金額達180億元。例如,東陽光藥業十幾年如壹日地堅持科研創新,成為擁有1900項授權專利和兩家上市公司的龍頭企業,專利總量位居全國制藥業榜首。
聚焦源頭創新,發力先進制造。在“最強大腦”的加持下,“雙萬”城市東莞將持續釋放發展活力,追夢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