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物医药沃土渐育 形成人才项目“虹吸”效应

发布时间:2019-01-18 08:52:3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image.png

■石龙众生药业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研发新药 记者 郑志波 摄

  编者按: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历史机遇前,东莞正在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去年6月发布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明确,东莞将发力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五大重点新兴产业领域。

  在此背景下,天安数码城集团FABIE产业研究中心推出《新兴产业观察》系列报道,关注东莞新兴产业动态,关心产业背后的故事,观察产业未来可能。

  1月12日,位于石龙的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生药业”)甲型流感一类创新药ZSP1273的II期临床试验举行方案讨论会。目前,该项目I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预计于今年上半年形成报告。

  在此之前,距离石龙约30公里的松山湖,三生制药集团投资12.5亿元打造的松山湖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建成后将有12个成型产品在这里进行研发生产,其中7个为国家一类新药,包括单抗、生物制品以及一些化学药品。

  这是东莞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莞出台多项政策,有力推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长足发展。截至目前,东莞已经汇集了东阳光药业、众生药业、三生制药、上海医药等超过300家生物技术企业。2018年发布的《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抢抓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发展浪潮,推动国内外大型生物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东莞发展,突出前沿性、原创性技术创新,着力突破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壮大大健康产业集群。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下,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如何让生物医药行业这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等特点的朝阳行业驶入发展的“快速通道”?FABIE产业研究中心近日访谈多位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家,带您一同探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

  政策助推

  生物医药行业集聚效应初成

  1月12日,位于石龙的众生药业甲型流感一类创新药ZSP1273的II期临床试验举行方案讨论会。目前,该项目I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预计于今年上半年形成报告。

  在此之前,距离石龙约30公里的松山湖迎来一个新的生物医药项目。三生制药集团投资12.5亿元打造的松山湖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将打造成集研发和产业化、仓储、物流以及销售南方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有12个成型产品在这里进行研发生产,其中7个为国家一类新药,包括单抗、生物制品以及一些化学药品。该项目的奠基启动将对松山湖生物医药行业的集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不仅如此,广药集团、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等纷纷投入巨资,在松山湖建立创新医药及医疗技术转化中心或总部基地……近年来,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正在和生物医药行业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接纳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这个联系上自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下到以松山湖为主的众多药企的进驻,东莞“生物医药”的名片渐渐擦亮。

  截至目前,东莞已经汇集了东阳光药业、众生药业、三生制药、上海医药等超过300家生物技术企业,有13家企业被评为2017年度质量信用A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物与西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东莞还有多个医药产品获得了国家GMP认证、欧盟GMP认证以及美国FDA认证,逐步走上国际市场。

  在去年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济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表示,东莞在生物医药、AI、干细胞方面具有产业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多点布局

  生物医药行业蓄势待发

  生物医药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环境好、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但生物医药行业同样具有资金投入巨大,且研发周期长等难题。

  汤晓东曾在美国工作多年,对创新药的研发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其公司东莞凡恩世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肿瘤及代谢领域药物的研发。汤晓东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尤其是创新药方面,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往往耗时多年才可能见到成效。”

  东莞走了一条“捷径”,重点引进了一些项目相对成熟的生物医药企业,在短期内取得不俗的成绩。

  “2018年红珊瑚药业营收增长17%。”红珊瑚药业董事长王中岳表示,公司所生产的补血药品具有保健作用,在整体大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个成绩还算不错。

  红珊瑚药业2014年进入东莞,2016年正式投产,拥有一批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高中级科技人员。目前,该公司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品种5个,年生产硬胶囊剂10亿粒,片剂5亿片,颗粒剂1.5亿袋。

  “去年的增幅接近20%。”东莞市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加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主要是做人体疾病检测方面的技术输出,为高校和研究所提供服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引进,没有培育,也无法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事实上,近年来,东莞生物医药行业的产业服务体系已逐渐形成。2009年以来,东莞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共引进省级创新科研团队9项,市级创新科研团队7项。同时,一批生技教学和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也先后落户。

  松山湖国际精准医学园去年6月启动,由松山湖与科特勒咨询集团及德国医谷合作共建,其定位是打造尖端医疗技术和精准医学产业转化创新中心,这是我市在该领域的首个产业孵化园。

  去年7月底,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暨博奥晶典东莞研发中心揭牌。其对提升东莞乃至华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龙头企业带动、平台搭建、资金支持、政府扶持,东莞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无论是从近年来接连引进的大型项目来看,还是从创新科研团队,整体的医药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来看,都具有了多点开花、蓄势待发的强大动能。

  完善产业配套

  形成人才“虹吸”效应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下,湾区内9大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势必加快,东莞的生物医药行业同样迎来一个新的机遇。

  近日,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四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频频提起的一个词是“人才”。“我们人力资源的压力很大,全国到处去招人。”陈四向略显无奈地说。

  “人才”同样成为诸多企业家不约而同提起的一个话题。“东莞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在人才的招聘上还需加大力度。”博奥木华基因副总裁糜庆丰表示。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间,东莞相对于广州、深圳,在人才、生物医药的资源利用上,还需加强。”倪加加直言。

  “东莞应建立CMO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为东莞的发展提供新动能。”王中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据介绍,CMO为药品合同生产组织(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是一种新兴的外包服务模式,主要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为其提供生产工艺的开发和改进服务以及临床试验药物和商业化销售药物所用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生产供应服务。

  “相信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加速生物医药行业在东莞的汇聚,形成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快速完善生物医药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王中岳表示,目前国内上海、北京及长三角地区均有建立或正在建立这一平台,抢抓机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集阳表示,广州和深圳都有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先进经验,值得东莞加强学习。此外,东莞不但要大力引进人才,尤其是海外的高科技人才,更要为留住人才培植沃土。

  “这个沃土包括研发、中试、产业化等上下游的配套、整体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人才施展抱负的舞台。”潘集阳说。(记者 张华桥)

来源:东莞时间网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条: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牵手东莞理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下一条:喜讯!三生制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在松山湖开工,未来将打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