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物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产业集聚态势显现

发布时间:2020-11-10 17:21:49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blob.png

  东莞东阳光药物研发室,研发人员正在进行药物试验。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11月6日,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全球高科技巨头德国默克集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其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重镇。

  “东莞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拥有前沿的发展理念与产业条件,在生物器械上具有优良的发展前景。我很看好东莞。”11月2日,在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下称“院士峰会”)专题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如是说。

  本届院士峰会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攻领域,特别关注新药创制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创新发展,AI+医疗健康等领域,共同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广东先后印发实施《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正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新一轮生物产业集聚的优先选择。

  撰文:张仕婷 张莎

  生态渐成

  集聚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栀子的花雪白淡雅、花香四溢,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庭院观赏植物,果实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事实上,中药栀子还能够治疗老年痴呆。这是院士峰会IBT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团队的创新成果——“源于中药栀子的抗老年痴呆候选新药IMMJNU-018”。

  此次前来,姚新生希望能让更多企业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技术,更好推动成果产业化落地。“松山湖科学城拥有很多前沿技术与高质量人才支持,且环境十分优美,希望通过更深入了解,推动团队的相关技术、产业在此落地。”

  “当我知道东莞生物技术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时,我毅然决定回国创业。”2015年,已在国外生活30多年的朱建雄回国,在东莞成立广东联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检测、药物动力学、物质结构分析等领域工作。如今,得益于政府的帮助,联捷生物开启了一系列生物技术研究,大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年,已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30余年的盖炜回国任教。3年后,怀揣着挽救更多肿瘤患者生命的理想,盖炜经过实地调研,在深圳创立铭杰医疗,并把研发中心建在东莞。铭杰医疗自主研发的产品——精准电子放射治疗肿瘤设备eKnife(电子消融刀),将加速器技术与微创穿刺技术巧妙结合,利用高亮度电子束精准地“杀死癌细胞”。

  无独有偶,2014年,看中东莞成熟的生物药业产业链条,良好的创业氛围、完善的生活配套,以及政府在人才、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立足于中医药大健康领域的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决定跨越近500公里异地搬迁,落户松山湖。

  近年来,东莞生物技术产业氛围日渐浓厚,逐渐聚集了一批独具创新特色或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科研平台“多点开花”。

  据统计,东莞已汇集了东阳光药业、众生药业、三生制药、菲鹏生物等400余家优质生物技术企业及项目,其中松山湖聚集生物技术企业超过260家。在生物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产业板块集聚态势明显,逐渐形成了医药研发产业链、医药器械产业链、中成药产业链、体外诊断产业链、学研机构产业支援链、生物技术风投产业支援链等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并配备有相应多层次多主体的产业基金。

  同时,东莞也逐步建立起一批生物产业科研机构,包括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平台,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生物技术产业支援链;建立一批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如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分中心、生物医药及生物活性蛋白公共服务平台,有效促进区域内企业资源共享和创新创业成本降低。

  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医药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多等特点。过去十来年,东莞生物技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日新月异的发展之路。如今生物产业已是东莞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规划到2025年,东莞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将达1000亿元。

  “东莞将生物医药定为一个重要产业,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指出,过去中国花费很多时间做基础研究,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具备实际应用的基础,未来10到20年内,将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项目。因此,东莞要抓住机会把生物医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未来整个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很大帮助。

  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会长宋涛认为,当前东莞正处于生物技术产业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接下来,如何把握大方向,促进区域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真正量产、释放产能,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新命题。

  差异化发展

  融合制造之都“天然基因”

  根据白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重镇。环顾大湾区,广州由于较早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了一批优秀生物医药企业;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环境好,跨国企业投资力度大,生物医疗产业设备优势突出。东莞如何确立自我定位,寻找并发挥独特优势,成为本届院士峰会一大热议话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樊建平表示,东莞与深圳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两者应该错位发展,寻找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深圳在信息领域发展迅速,东莞则可考虑将生物医药作为松山湖科学城核心点来发展。”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指出,东莞拥有前沿的发展技术与理念,以及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其在生物器械上具有优良的发展前景。完善的高端制造装备产业链,不断革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是“制造之都”东莞自带的“天然基因”,推动着生物技术产业链尤其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全面发展。

  9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款来自东莞松山湖的中医AI机器人,正伸出一只“手”为观众把脉。这款中医AI机器人来自东莞佰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佰和生物”),可通过中医诊断方式与人交互,并能提供体质检测、健康咨询等服务。

  佰和生物于2018年落户东莞松山湖,目前主要通过与AI技术、云服务融合,研发医疗健康类机器人,并重点围绕老年痴呆人群构建AI机器人护理、AI机器人训练及免疫食品为配套的护理体系。

  回忆起公司落地前的选择,项目负责人何康诚表示,当时更多考虑的是制造环节与运营成本的需求。“实际上,团队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无数次纠结去不去一线城市。但来到东莞后便决定留下了。这座城市以高端制造为专长,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产品从打样到批量生产的全流程都极为便利。”

  作为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松山湖已聚集了400多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企业。何康诚认为,从生产角度看,东莞确实是宝地。“以公司所在的松山湖人才大厦为例,在楼里随便碰上一个人,哪怕他公司门面不起眼,聊起来会发现,他们做的产品和技术正好就是我想要的!”得益于此,公司顺利将机器人产品朝个人定制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满足了不同用户类型、不同场景下的医疗健康细分市场。

  据《201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东莞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9.3%;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15.2%,两项医疗设备相关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

  对此,作为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涛深有体会。公司在运营东莞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生物企业、尤其是医疗器械类企业选择落户东莞,就是看中了东莞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及便捷的原材料供应,这已然成为了东莞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产业基础和独特优势。

  “东莞完善的电子制造产业链体系与生物产业结合,最容易嫁接出医疗器械产品。东莞市14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有50家从电子制造转向医疗产品发展,前景发展良好。”宋涛说。

  利用佰和生物的人工智能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在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里,患者只需花费几分钟与机器人聊聊天,就能从屏幕上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并获得其自动生成的中医体质辩证报告。

  这仅是东莞探索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诊疗卡、居民健康卡功能加载到社保卡上,实现“多卡合一,一卡通用”;位于松山湖的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会同东莞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建设了“东莞健康云及健康大数据平台”项目,已接入全市40家医院数据,采集了800多万份东莞居民健康档案。

  源头创新

  借力大科学装置打造孵化产业链

  今年8月,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园区研发成功,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带来肿瘤治疗的技术革新。

  BNCT是目前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以往,用于BNCT治疗的强中子束流主要通过核反应堆产生。而加速器BNCT装置的诞生将成为抗击癌症的新“利器”。作为射线装置,加速器BNCT装置可以在位于人员密集区域的医院使用,未来可往市、县一级拓展,在较广的范围实现个性化与例行性的BNCT治疗。

  据了解,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台BNCT临床设备的设计和研制,有望很快进入临床试验,并依规逐步开展临床治疗,未来还将试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脏器肿瘤。预计4年后,BNCT实验装置将会进行临床使用。

  《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广东省将支持东莞市等打造国内重要的核医学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而其中的重要依托便是中国散裂中子源。

  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座脉冲式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科学家能借此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看见”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这对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技术、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院士峰会期间,散裂中子源也因此成为了吸引众多院士慕名前来的“香饽饽”。

  目前,对于中国散裂中子源而言,癌症治疗装置开发还只是散裂中子源技术推广的一小步。综观英、美、日等国坐落散裂中子源的地区,君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地,大科学装置加持,能够降低生命科学研究与新药研发的成本,更高效地获得成果。

  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并是不孤立的“奇观”,而是一整套从研究手段到运行队伍,再到用户群体、产业衍生的长链条。

  不久前,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围绕成果转化这一主线,东莞通过布局重大基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人才等举措,为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介绍,目前,东莞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推进建成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3所新型研发机构及12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成功培育6206家高企,数量规模全国排名第六;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高达42%,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基本都设立了研发机构。

  大科学装置的集聚,研发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汇聚,借助这些高端创新资源的力量,相信将为东莞搭建生物技术产业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聚 焦

  院士专家建言

  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院士峰会,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共计七大板块13个专项活动,邀请多位院士及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议大湾区生物医药发展前景。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东莞未来重点发力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未来,东莞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地区“共振”,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记者通过采访、梳理发现,院士与专家学者们为东莞留下了这些建言。

  生物医药产业化应打通学科融合

  生物医药项目产业化的一个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发现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研究。“新药创新的目的是要解决病人的问题,找适应症,适应的人群,实际上丰富的资源就在医院里。”原力生命科学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叶祥胜一语中的。

  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学科发展规划部主任、科研科科长、医学博士林桂平建议,临床医生是最接近、最了解患者的人,医院等单位应鼓励临床医生主动做医药研究转化的探索。

  然而,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后,往往会面临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比如我在临床上发现手术器械上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手术,我希望改良它,但是不会改。”林桂平举例说。

  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学科交叉,尤其是“医工融合”,即医学与工学的结合。医生能够发现临床的科学需求,但背后仍需要计算机等工程部门的配合,这种配合与环节间的打通对成果的转化尤为重要。

  在这一问题的实践上,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探索或为一个可借鉴的典型。该院院长徐瑞华认为,目前卡住中国医药研究“脖子”的是临床实验,导致“拿着药找不到PI(主要研究者),更找不到病人”。

  因此,在徐瑞华的带领下,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充分用好、用活临床资源,几乎所有门诊患者都进行临床入组筛查,这样既参加了研究,也给病人带来很多帮助,住在内科的病人有一半都能接受免费治疗。

  “AI+医疗”趋势下需关注数据安全

  当前,AI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虽然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人工智能在各应用场景开发出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带来了医疗健康行业的降本增效,还衍生出了医疗数据服务、机器学习服务、医疗研发服务等新的医疗细分行业。

  无疑,医疗健康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也对信息化、网络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引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以后,必须面对三个问题:可信的问题、安全的问题、可靠的问题。因此很重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必须要人机结合,把机器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结合起来。”

  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指出,第三代人工智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可解释和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垒。然而其中,数据安全性与隐私泄露需要警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表示,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主要覆盖数据获取与采集、抽取与集成、存储与管理、建模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可视化等方面。

  以物联网数据的采集为例,若要获取某病患在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迹,可从分布在各地的传感器、移动设备、交通设施以及公共设施等物联网设备中采集,再将不同通道的信息通过共同的关联性关联起来,从而集成完整有用的信息。

  大湾区内应加强协同与交流

  在11月3日举行的“湾区科技对话”活动中,香港特区政府创科局局长薛永恒表示,香港拥有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究水平和信誉良好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大湾区则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完整产业链,通过两地联合共同推进大湾区的创科协同发展,能进一步汇聚国际一流的创新资源,把大湾区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高地。

  而在本届院士峰会期间,在中医药领域深耕多年的院士们普遍认为,在粤港澳地区,文化的认可、社会环节、中医药体系、岭南资源等,是这一区域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优势。

  今年4月,《广东省关于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发布,其中指出广东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如何打造?长期致力于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姚新生强调,广东除了要建设好中医院及中医门诊部外,更需要在中医药的创新中下功夫。大湾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更应该加强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中医药领域实现强强联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聚集多个重要城市,在发展中医药方面,应考虑探索湾区各城市间人才互通、资格互认、市场互用的机制。

  同时,由于生物医药发展特点之一就是进程缓慢,他建议东莞应对生物医药发展持有耐心。“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与待遇,吸引和汇聚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进而更好地推动园区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条:探索东莞生物产业发展路径系列报道2|以大科学装置为支撑东莞生物产业推动创新链发展  下一条:院士峰会|探索生物医药湾区方案,院士专家齐聚松山湖巅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