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大厦——松湖药港产业园工程效果图 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院士,听到最前沿、最具创新性的生物医药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了一次抬头看天的机会。”月初,2020年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在东莞盛大举行,与会东莞生物产业企业家表示——砥砺8年,东莞已然集聚了400余家生物技术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蓬勃之势。
今年9月,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东莞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东莞生物产业走上从引进来到引进和孵化培育并重的发展之路。
“第一次亲密接触”
“最强大脑”给力生物产业 莞企“抬头看天”
“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院士,听到最前沿、最具创新的生物医药的科研成果。”院士峰会期间,受邀参加峰会的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嶽对记者表示。
不同于之前两届院士峰会多聚焦于智能制造、5G等产业,本届院士峰会特别关注新药创制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创新的发展,如红珊瑚这样的企业,对于在家门口举行的行业盛会自然不容错过。
“最强大脑”带来的科研成果打开了东莞广大生物医药业内人士的眼界。峰会期间,包括姚新生院士团队的接骨木活性部位抗骨质疏松新药,以及相关产品开发、侯立安院士团队的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创新成果对外发布。并现场举行项目路演,促进有明确产业化前景和产业化资源需求的成果、项目与投融资机构进行对接。
在“源于中药栀子的抗老年痴呆候选新药IMMJNU-018”项目推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姚新生院士团队代表表示,IMMJNU-018是从传统中药栀子中提取精制的有效成分群。
该项目始于2007年,至今历时13年之久,项目由暨南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研发,已申请国内和国际(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美国)专利13项。
中山大学教授苏薇薇在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的项目推介时表示,柚皮苷是从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有效单体,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且作用机制明确。柚皮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研究。
“如果把生物医药比喻为一个苹果园的话,院士是站在高处,在整个苹果园里寻找最好的苹果,企业是在一棵苹果树下摘苹果。院士的视野、眼界和对行业的深邃见解对于我个人很有启发。”王中嶽深有感触地表示,这对于埋头研发的企业家提供了一次“抬头看天”的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峰会之前,院士团体分别走访了众生药业、红珊瑚、菲鹏生物、优尼德、博迈医疗、天天向上、亚洲药业、华井等50家有较强研发能力、对院士专家高端创新资源有强烈需求的东莞生物医药企业,组织邀请涉及领域的院士专家点对点地进行“把脉会诊”,推动院企联合攻关。
这是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广东院士联合会和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开展制造业企业家首席科学顾问计划峰会前的“自选动作”。据了解,目前,有10个项目就具体的合作协议在磋商中。
“红珊瑚药业接触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对于新冠疫苗的落地进行了洽谈。”王中嶽表示。
此次峰会期间,刘良院士分享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的演讲。刘良院士指出,中医药能显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早期应用能阻止病情由轻症向重症转化。中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炎症细胞因子风暴而发挥治疗作用。
“我特意留了几家院士团队的联系方式,接下来会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就科研项目方面进行对接。”王中嶽表示。
差异化竞争
“制造基因”形成鲜明产业特色
“这次转型口罩机制造,刷新了我们对东莞产业链的认知。”广东瑞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瑞迪智能”)销售总监余建军表示,一台口罩机需要至少1000个零部件,几天内在同一座城市全部配齐,7天内生产交货,只有在东莞能做到。
位于厚街的瑞迪智能是疫情期间东莞转型口罩制造的大军之一。今年2月,原以印刷机制造为主业的瑞迪智能,及时转型到口罩机制造上来。
口罩生产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作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中医药的企业,广东丰绿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个良好的先天优势——十万级别的无菌生产车间。丰绿源董事长赵长伟表示,利用总部生产基地和无尘车间等有利条件,仅仅经过10天时间,公司便成功转型投入到口罩生产当中,支援抗疫一线。
东莞制造业基础雄厚,这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但在疫情期间东莞制造业的表现则再次刷新人们的认知,“剧透”了东莞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
疫情后短短三个多月,东莞口罩日产量从不足20万个大幅提升到2000万个以上;口罩机从2019年全年产量881台上升至2020年一季度产量3195台。
东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东莞市规上企业共生产口罩1.84亿个,同比增长459%,其中3月当月生产1.35亿个,同比增长834%。
“我们公司生产的电动医疗床,8成的零部件可以在东莞找到多个厂家进行对接,能够满足公司研发生产的需求。”日前,广东德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鑫医疗”)董事长吴勤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鑫医疗是一家提供专业医疗设备生产、教育培训、售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电动医疗床是该公司的业务板块之一。
截至目前,东莞市14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有50家从电子制造转向医疗产品发展,前景良好。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及便捷的原材料供应成为东莞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产业基础和特殊优势。
据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会长宋涛介绍,公司在运营基地的过程中,一大批生物企业,特别是医疗器械类企业选择落户东莞,就是看中了东莞完备的产业制造链。东莞完善的电子制造产业链体系与生物产业结合,最容易嫁接出医疗器械产品。
目前,东莞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领域已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形成了新药研发产业链、医疗器械产业链、体外诊断产业链、学研机构产业支援链、生物技术风投产业支援链等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并配备有相应多层次多主体的产业基金,在全国生物界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过8年集聚发展,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扎根发展,逆势而起。截至2018年末,东莞市获得上市许可注册的药品数量503个,二、三类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累计460个。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从“0”到“1”
依托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产业链发展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以下简称“BNCT”)实验装置。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未来癌症治疗将实现成本更低、治疗更高效。
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和中子技术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BNCT装置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对于示范带动散裂中子源关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功研制这台BNCT实验装置的基础上,高能所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台BNCT临床设备的设计和研制,有望很快进入临床试验,依规逐步开展临床治疗。
大科学装置对于生物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的四轮运行中,三台谱仪共完成300多项用户课题,目前注册用户达到了1500多户。
支撑大科学装置的重大设施仍在加码东莞。11月10日,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正式在东莞揭牌。未来,将为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及科学研究提供直接服务,进一步支持推动科研成果从原始创新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大科学装置对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绝非偶然。今年4月,广东省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支持包括东莞市在内的城市打造国内重要的核医学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
《措施》同时表示,充分发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作用,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协同开展生物信息、药物筛选、生物大分子和蛋白质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东莞依托大科学装置发力原始创新的产业雄心正在彰显。不久前,东莞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围绕成果转化这一主线,东莞将通过布局重大基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人才等举措,为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为东莞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契机。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众多生物产业公共平台,在现有40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的基础上,东莞生物产业的发展有望打破单纯“引进来”,走上引进和孵化培育并重的发展之路,有望形成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条式的发展。
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人才的“磁极效应”已然初步显现。
“因为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平台型大科学装置落地东莞,近年来,在这里举行国际性的科学会议越来越多。很多全球知名的科学家来到东莞。此外,大家也可以看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引进了很多科学家和团队。”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对记者这样表述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对人才带来的“磁极”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研讨会有300多场。距离陈和生院士提出的“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的看法也越来越接近。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需要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欢迎院士专家团队把重大创新成果带到松山湖来,带到东莞来。”院士峰会期间,松山湖高新区主要领导在致辞中表示,东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布局重大基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人才等措施,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行业观察
东莞如何抢抓生物产业发展机遇?
生物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也是未来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整体的发展态势上,融资中国发布的《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支付能力增加的驱动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呈稳定上升态势。2016年到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总体规模从1836亿元增加到31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预计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8332亿元。
今年以来,广东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先后印发实施《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多项政策。近年来,东莞同样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当前大湾区生产要素加速流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多方竞争。东莞未来该如何推进该行业的发展?
在2018年首次在东莞举行的院士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济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表示,东莞在生物医药、AI、干细胞方面具有产业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会长宋涛认为,经过8年来的发展,东莞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接下来,如何把握大方向,促进区域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真正量产、释放产能,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新命题。“东莞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5年,还是要沉下心来,尽快出台高质量、符合东莞实际情况的产业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型企业,赋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动能,协助其做大做强”。
作为东莞唯一的生物产业发展推进平台,国有独资的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涛认为,东莞生物产业应以“抓龙头、建平台、补短板、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将东莞生物产业推到新的发展高度。“要重点支持生物药、化学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海洋生物技术等7大子行业的创新发展”,宋涛认为,目前东莞生物产业具有的优势要及时抓住。
据了解,东莞下一步还将陆续出台生物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及系列发展措施,全方位助力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宋涛表示,东莞应加快形成“一核心,多特色集群”的空间布局,以松山湖和中子科学城为核心聚集区,在滨海湾新区、水乡片区等地建设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有突出特色、国内领先的产业集聚区。
来源:i东莞